当前位置:机构概况 > 锡林郭勒盟档案馆简介

      50年来,锡盟档案局(馆)紧紧围绕锡盟工作大局,认真履行档案管理各项职能,经过几代档案工作者的共同奋斗和不懈努力,从条件、设施简陋,馆藏结构单一的档案馆,发展到今天设施较为先进,管理更加有序的国家一级档案馆,各项业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,为全盟各个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。

      1959年5月12日,锡盟盟委、公署两个档案室合并,成立锡林郭勒盟档案馆。建馆时只有三间贝子庙喇嘛住的不足40平米,条件简陋的小屋,发展成为现在的五层大楼,占地面积2070平米,集中统一管理盟党政机关,人民团体档案为主,同时保管企业及科技事业单位档案的,各种门类,载体档案的综合性档案馆,是社会各方面利用,研究档案史料的中心。1981年、1986年、1990年、1992年、2001年、2003年分别被评为全区先进档案馆。1995年、1997年被盟委、行署命名为盟级文明单位,并被锡盟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命名为盟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1998年内蒙古自治区档案目标管理考评中被评为自治区一级先进单位。1991年晋升自治区二级档案馆;1996年晋升自治区一级档案馆;1999年9月晋升自治区特级档案馆;2004年被评利用服务优秀档案馆。

      锡林郭勒盟档案馆截至2014年底,馆藏档案168全宗,96236卷22394件(包括原察哈尔盟档案)。其中蒙文档案11032卷;旧政权档案49卷;科技档案1068卷;会计档案31859卷;录音(像)档案104盒;著名人物档案和已故干部档案795卷(册);照片档案71册2492张;印章档案780枚;教学档案306卷;电字档案7张。馆藏资料28827册。档案资料形成文字有蒙文、汉文、藏文、满文、日文,档案载体为纸质、照片、录音(像)带、光盘、缩微微胶片、实物等。明清时期的有乾隆至宣统年间世职官员的家谱,有锡察盟清代封旗标志和部分王爷的照片;民国时期的有蒙古盟,旗组织沿革,百灵庙内蒙自治运动,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的成立与瓦解等历史问题的回忆,培养民族干部,剿匪除歼庙宇喇嘛调查,建立民主政权;建国后的档案反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,锡盟(原察盟)国民经济恢复、实现社会主义改造、工业建设、草原建设、农牧业发展的真实情况,记载了中共锡盟委、行署领导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辉煌业绩及经验教训。有毛泽东、江泽民、胡锦涛、胡耀邦、温家宝、乌兰夫等国家领导人物的亲笔题词,录音录像和照片及部分名人档案。

      锡盟档案馆为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在不断丰富馆藏的基础上,完善和科学地编制了各类实用的检索工具。到2014年,已编制出各种检索工具有案卷目录915本,全引目录517本,专题目录13本,24000  张,微机录入的机读文件级目录262259条。按照《档案馆开放档案暂行办法》的要求除涉密档案外,1978年以前形成的档案全部向社会开放,共开放78个全宗,28卷档案,3550条文件,微机录入24万条目录。重新编写了《锡林郭勒盟档案馆指南》。由于检索工具的增加和不同形式检索工具的交叉设置使用,使档案馆检索体系日趋合理,一个较完善的馆藏检索工具体系已基本形成。

      档案馆在编纂工作方面,1990年至今文件汇编78本803万字。1983年以来形成了编研材料13种247万字。其中《锡盟行政区划沿革》被自治区档案局评为编研成果三等奖。

      提供档案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服务,是档案各项工作的目的。自1984年以来,我馆共接待利用档案资料者11617人次,提供档案资料70797卷次,为工农牧业生产、经济建设、工作查考、编史修志、落实改策等各项工作提供了依据和凭证,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